行业动态

“十四五”高校信息化人才观
时间:2020-08-11   

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呈现四个新的发展趋势:学科化、职业化、社会化和综合化。

陆以勤

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

兼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普遍认为,对于高校来说,人才队伍建设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如果说“十三五”期间,体制建设、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是高校信息化的三个基本因素,而前两个因素已有较大改善,则队伍建设的发展远远未能跟上学校的发展,这可能成为“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影响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发展远远落后

首先,高校信息化队伍的发展与高校信息化工作规模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随着信息化和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教育信息化1.0向2.0发展,高校信息化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工作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网络安全越来越严峻,而信息化队伍的规模未能按比例扩大,对信息化部门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高校信息化队伍发展的空间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由于信息化部门比较专业,队伍大部分是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少,大部分人员在行政上提升空间受限,一般需要走技术路线,通过评职称评定基本上是一般信息化人员发展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我国高校得到较大的发展,出现很多与工作地位和生活待遇挂钩的各类人才称号、工作成果奖励等,很多高校提出吸引人才的各类计划,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的发展空间得到很大提升。但这些基本都是面向科研和教学的,高校人才建设的大量资源都投入到吸引科研和教学人才方面,基本没有面向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职称评定体系主要是面向科研和教学的,教师队伍人才质量的提升,反而提高了职称评定的门槛,间接增加了信息化队伍职称评定的困难。以上现象,造成高校信息化队伍发展的空间的相对落差,对信息化队伍的积极性造成较大的打击,信息化队伍的地位与其发挥的作用不对称,其边缘化现象得不到改善,信息化人才的流失严重。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再者,高校信息化队伍的待遇和社会信息化人才的待遇差距越来越大。“十三五”规划期间,互联网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社会上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待遇也在大幅度提高。由于“十四五”规划期间,“新基建”成为战略重点,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对信息化人才的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作为普通的教辅部门,信息化部门人员没有得到和其技术水平相对应的薪酬待遇,人才流向社会,而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十分困难,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队伍老化现场渐显,结构趋向不合理。

如何破解困境?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如何破解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困境,将会变得十分现实。本人认为,破解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认识和面对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2.要结合“十四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找到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

3.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梳理信息化队伍建设的思路和方向,提出信息化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十四五”规划期间,信息化和高校核心业务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强,学校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也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队伍建设的重视将会比“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提高,信息化部门可以利用学校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时机,提出信息化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实施方案。

四个可能的发展趋势

除此之外,本人认为,“十四五”期间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十三五”期间会有所不同,具体地说,可能会出现四个新的发展趋势,分别是:学科化、职业化、社会化和综合化。

1.学科化

此处的学科化,不是指技术层面的专业化,而是指学校的信息化队伍最好能参与到学校学科建设、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工作中去。这样,在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中,信息化队伍就不再是“后勤部队”,而是“作战部队”,在一定程度可以克服学校人才建设资源分配中对信息化队伍的不利局面。

实际上,高校在信息化相关的学科建设中,特别是一些新兴学科如: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经常存在课堂教学和实验师资、科研实验和试验环境、数据资产等方面的短板,信息化部门可以利用自身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优势,主动和科研、教学、学生工作部门合作,争取融入学校的核心业务中。例如,有些高校的信息化部门,主动增设或承担学校的课程教学、实验任务;有些高校的信息化部门,主动和学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共同争取承担国家、地方的科研项目,或者为其提供测试和实验的环境,共同整理和发表科研成果;有些高校的信息化部门,主动承担学校学科学位点的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或者和学校共同建设科研基地,成为该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

高校信息化队伍的学科化,会增加信息化队伍的工作量,因此,信息化部门,要善于将部门信息化的工作,分解到学科化的工作中,同时,利用学科化获得的资源、创造的成果,应用到信息化建设和运维工作中。

2.职业化

高校信息化队伍的职业化,是指突破现有信息化队伍的机制,通过类似西方高校信息化队伍的职业化机制,增加信息化队伍的力量。

很多高校信息化队伍,目前都采用事业编制(包括传统的事业编制和按照事业编制管理的新型编制),客观来说,高校的事业编制管理人员,工作稳定,可以享受到高校的很多资源,如优越的工作环境、稳定的收入、良好子女教育、独特的寒暑假等,这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高校现有的信息化骨干,是因为事业编制才应聘到高校信息化部门的。但从近几年的发展看,高校的事业编制需要用于吸引科研等岗位人才,用于信息化人员的数量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缩减,为了缓解高校信息化工作量不断增加的压力,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合同制方式聘用信息化人员。

应该指出,高校信息化队伍的职业化,可以缓解高校信息化队伍中事业编制缩减和队伍扩充需求增加的矛盾,但因为通过这种模式招聘的信息化技术人员,会失去事业编制原有的优势,因此,信息化队伍的职业化需要提供和社会信息化行业中技术和管理人员相对应的待遇,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利用高校的优势,如子女上学、个人深造、学术交流等,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到信息化管理和技术的核心业务中。

3.社会化

高校信息化队伍的社会化,是指通过项目外包、人力资源租赁等方式,把社会上信息化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管理等队伍和本校信息化队伍组合在一起,共同承担学校信息化工作任务。

近几年,我国高校得到迅速发展,高校核心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越来越高,和信息化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高校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工作量越来越大,大部分高校信息化队伍规模的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信息化规模的发展。有效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将部分信息化工作进行外包是必然的趋势。信息化工作外包后,社会上的信息化队伍将进入学校,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如何把这支队伍和学校信息化队伍有机结合,是学校信息化工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学校信息化队伍人力短缺,还可以让外包公司派出固定驻场人员,或者通过人力资源租赁的方式,把社会上的信息化队伍补充到学校中。

高校信息化队伍的社会化,灵活性高,短期内见效快,但会增加信息化管理的难度,同时,学校在引入社会信息化力量的同时,需要保留对核心业务的有效管控。

4.综合化

这里的高校信息化队伍的综合化,是指高校信息化队伍的组成上,由原来以技术人员为主,逐步发展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重,同时,信息化队伍的专业范围应覆盖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各个方面。

在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历史上,信息化部门被定位是一个技术部门,一般认为,信息化部门的骨干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随着信息化工作的外包,通过社会分工可以解决信息化的很多技术和工程问题,信息化部门的工作重点也由亲自参与信息化建设,向顶层规划、需求分析、项目管理、数据治理、流程优化等方向发展。作为牵头部门,协调学校各业务部门之间、外包单位和学校业务部门之间的工作进展成为信息化部门新的角色。这要求信息化人员走出部门的视野范围,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这时,信息化队伍的统筹能力、规划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水平就十分重要。实际上,信息化工作往往是“七分管理、三分技术”,这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而且很多信息化的问题,其深层本质是体制和管理问题,因此,信息化队伍应吸纳有技术背景和管理经验的综合性人才。高水平的信息化综合人才在整个社会都是十分缺乏的,高校总体而言有人才优势,可以从信息化部门之外吸收和培养,也可以和互联网企业合作,适当利用其“外脑”,这又涉及信息化队伍的“社会化”了。

总的来说,十四五期间,“以人为本”将会成为越来越深刻的共识,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可能成为高校信息化工作的首要因素。如同每所高校信息化都有自己的模式一样,每所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也将是各具特色的。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7月刊)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旅游路东首4657号  版权所有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网络信息中心